“神医”不过是个文化概念
29 07 2009年 刚刚抓住个刘太医,又蹦出来个李神医。在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神医注定会层出不穷。从科学的观点出发……
写到这,人们已经能看出来我要大说神医的坏话了。不过,今天我并不想抬出科学的标准,而是想用一种简单轻松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神医――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否有过“神医”,或者说是否有过通过治病或防病救人无数的人。注意是通过治病或防病,如果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制止战争、抗震救灾或者开粥场之类的方式救人就不算了。
我们知道目下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是令许多人色变的大杀手,但要是搁在古代,它们却只能算是小喽罗。为什么?因为传染病才是真正的凶神恶煞。可是现在我们为什么不那么怕传染病了呢?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传染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而不是什么瘴气之类的无以名状的东西。那么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是不是救人无数呢?我以为当然是。巴老先生一生的贡献可谓“罄竹难书”,而且就医术而言,他曾救活过疯狗咬伤的病人,是当之无愧的妙手回春,而且有据可查,并非民间传说。然而,巴斯德被称为神医了吗?据我所知,没有!
知道了病原微生物,我们还需要有效的武器来杀死这些它们。抗生素的横空出世让无数生命逃离了死神的魔爪。然而,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被称为神医了吗?据我所知,也没有!
医学的每一点进步几乎都伴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大的进步无疑都直接或间接地救人无数。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奖人的小照片糊了一墙,其中竟没有一个被称为神医。而那些被称为神医的人,偏偏是古代的查无实据,现代的一群骗子。
也许有人会说,上面的例子都是外国人,当然不会用到“神医”这个词。那么再看看我们中国,60年来平均寿命从三十几岁到七十几岁,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试问为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诸如林巧稚、张孝骞等有没有被称为神医的?据我所知,还是没有!
显然,神医只是存在于小说、影视和民间传说中,而现实中确实通过治病防病救人无数的人却并不会被称为神医。所谓“神医”者,只是一个文化概念,和科学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文化和科学都是人们需要的。我们大可以平时欣赏电视里的神医,一旦生了病就赶快把神医抛在脑后,去医院找正规的医生。可是偏偏有一些人分不清文化和科学,还有一些人拿着文化当科学。比如常常有人把中医里的哲学思想当成中医比现代医学先进的理由。哲学家们可以看不懂简单的数学公式,却并不妨碍他们充满优越感地认为没有他们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变得盲目。当然,这些有文化的人愿意找文化来看病是他们的自由,我等小老百姓还是把身家健康交给科学更踏实些。
到这里本来可以结尾了,但我还想顺便说说“太医”,就算是外一则吧。
所谓太医者,当然不是真的太医,而是自称是古代太医的后代。在文化界有这么一个现象:祖先的风光可以荫及后世。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唱戏的、说相声的、写书的等等顶着父辈或师辈的名头出来。尽管这些人的本事常常大不如乃父乃师,但在业界仍然颇有影响力。公众很吃这一套,媒体也就乐得请这些人出来招摇。许多人看到了其中的便宜,没有风光的祖先也要硬拉上一个(或几个)。于是我们就常常看到有些人的祖先是圣人、皇帝、大官、太医、太监什么的――其实就是瞎热闹。
因此祖传、家传这些玩意也完全是文化概念,跟科学毫无关系。弗莱明的儿孙并不是天然的抗生素大腕;也没听说过猪流感爆发了医学界赶快请出巴斯德的后人问问老人家当年有没有留下什么杀毒秘方。科学最是喜新厌旧。许多人无法容忍医院使用陈旧的仪器和淘汰的药物,却可以接受太医。这是他们下意识地对医院用了科学的标准,而对太医网开一面用了文化的标准。说明他们其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科学与文化,只是忘了文化不能用来看病。
所以最后再强调一下:对于神医、太医这些文化――还不是什么优秀的文化――您要有闲,可以捧个人场,要有闲钱,捧钱场也由您自便,但您要有病,一定要远离神医和太医。